中山中学的前身是“广西省立桂林实验国民基础学校”。学校成立之时,正直抗战全面爆发,学校组织成立了“中山戏剧社”,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中山纪念学校成立儿童战时服务团,经常参加桂林儿童团体座谈会组织的各种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演出过《兄与妹》等剧目。1940年至1943年,戏剧社曾在校内外多次举行音乐演奏会,演出曲目有《暮色冬》、《行船来》《抗敌》等歌曲。剧团还邀请当时戏剧界名人苏成高、区慕坡、狄润君、石嗣芬共同参与演出。1941年5月28日,学校剧团在桂林市第一次民众音乐会上演出《我们是中国人》及《士风舞》等剧目,深受桂林市民欢迎。学校“中山剧社”在抗日战争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学校自创办后几经风雨更迭、隶属关亲变化等原因,学校戏剧社团一度停止活动。2013年我校知名校友“白先勇”先生回到母校回忆当年在校观看社团演出的情形,有感而发为剧社题词“推广戏曲弘扬传统”。在他的倡导下,我校于同年11月23日恢复“中山剧社”的建设,复社仪式得到市教育局领导、文化局领导及市文联领导的大力支持。由上海戏剧学院著名的京剧程派艺术家钟荣先生担任名誉社长,我校音乐教师周颖担任社长。当天下午由“中山剧社”师生共同上演全本京剧《锁麟囊》,深受专家老师及各界热心人士的好评。
剧社复建后,积极开展教学、讲座和演出活动。如:中山元宵戏曲晚会、“看脸谱说人物”专家讲座、戏歌大会等品牌性活动。剧社的复建是我校“戏曲进课堂”的延伸,它为热爱戏曲的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在这里,同学们可学到更多更专业的戏曲知识。
自复社以来,“中山剧社”的社员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剧社也在各类演出和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学校在“沐君子之风,立君子之品,做君子之人”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围绕育人发展目标,提出“非遗与人文相结合、学科与活动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教育活动,让开拓非遗传承途径,在传承的过程中实现保护;保护非遗传承,让民族文化焕发光彩;培养非遗传承人,努力提高文化自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常态化、持续化、特色化。 1.做好学校非遗传承建设四个途径顶层设计:“在校园”是“非遗”传承的基本途径;“进课程”是“非遗”传承的保障途径;“走出去”是“非遗”传承的广阔途径;“做项目”是“非遗”传承的特殊途径。 2.制定学校非遗传承的规范化、系统化规则,保证“在校园”“入课堂”“进课程”的规范化形式。扎实做好三个“纳入”:纳入学校文化生活;纳入学校社团活动;纳入学校庆典活动。 3.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多渠道加大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通过本地资源优化配置,解决经费和条件问题。 4.修订学校非遗校本教材,完善非遗戏曲课程体系,探索非遗戏曲课程评价体系。将“非遗”纳入学校学生的评价中,评价体系由非遗戏曲课程成果展示评价表、非遗戏曲课程教师教学评价表、非遗戏曲课程评价表构成,全方位评价学生与老师在非遗戏曲教育中的收获。从内容、方式、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力求多元化,为培养未来传承人做好铺垫。 5.创新“非遗”传承的途径和方式,改变“校园—家庭—社会”传承各自为战的局面,充分融合小课堂与大课程的综合作用,构建校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模式。 桂林市翠竹小学由桂林威达集团公司子弟学校和桂林航天电器公司子弟小学合并更名而成,直至2008年政府收管成为公办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全校学生总数70%以上,翠竹小学在“质量立校、管理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传统文化为导向,将地域特色浓郁、表演形式活泼的戏曲“彩调”引进校园,将传统文化真正植入校园、深入课程、进入课堂。探索以美育改变教育困境的优化策略,通过硬件“六个一”、软件“八个一”和“五融合”的“685模式”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抓实教学改革、聚焦“以美育人”,着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生态圈,有效的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质量。
翠竹小学历经十余年的沉淀,辐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2012年至2022年,以外来务工子女为队员的戏曲队多次参加广西中小学生戏剧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戏剧类大赛等大型比赛均获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2022年美育创新案例《弘扬传统 翠竹有戏——中华优秀戏曲“彩调”在小学传承的探索实践》荣获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案例;少儿彩调剧《走向延安》2020年获得“广西首届中小学生戏剧展演戏曲类小学组一等奖”和“广西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创作奖、戏剧类表演一等奖”的好成绩;2021年在桂林市第十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获得市区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人民日报》《桂林日报》《今日头条》等10余家媒体对本校“彩调进校园”活动给予报道,相关视频在学习强国、桂林新闻台、教育台等栏目播出,成功锻造了“翠竹有戏”特色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