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巷之曲——无锡景(教案)李覃皓月发表时间:2023-01-11 17:51 里巷之曲——无锡景 执教老师: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 李覃皓月
指导老师:周颖 甘 群
课时:一课时 年级:高一年级 教材:湖南文艺出版社
【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湘教版音乐教材高一《音乐鉴赏》,第三单元汉族民歌江苏小调《无锡景》。 小调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广大城镇集市的一种民间小曲。它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故被称为“里巷之曲”。由于各地文化历史传统与生活习俗不同,因此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时调”、“小曲儿”、“小令”等。 江苏的音乐,如同江南的山水般秀丽柔美。《无锡景》为五声宫调式,旋律大多以五声调式的级进方式进行。歌曲结构短小,属于单乐段反复结构,每段四句,旋律趋于下行,似江南的小桥流水。节奏密集,多用16分音符,但歌曲演唱给人一种柔和缓慢的速度,这与江苏的吴侬软语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歌曲每句顿逗处都有“呀”、“么”、“那”等衬字,加上 “唱拨拉”、“细细到到”等地方方言,表现出江浙一带亲切、温柔的语调。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较丰富的只是积累,生理心理都相对成熟,思维活跃,触感敏锐,不喜欢墨守成规,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人生观和审美价值已逐步形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民歌的三大体裁已有基本了解,无需再详细分析,本课根据学生和地域特点采用“情思乡音 尚美育心”课堂教学模式,从他们感兴趣的点入手,例如熟悉的影视音乐、“方言”等方面入手,激发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从对南北小调的对比感受中,了解地域文化对音乐风格形成的影响,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地域文化的密切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用感受、对比、体验等方式,了解歌曲的结构、调式、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能说出江南小调的音乐特点,及江南音乐文化对北京小曲和广西文场的深远影响。 (三)知识与技能:能有韵味的演唱江苏小调《无锡景》,理解小调的传承派生性。 【教学重点】感受江苏小调的音乐特点,理解小调的传承派生性。 【教学难点】有韵味的演唱江苏小调《无锡景》。 【教学方法】教法:示范、启发、讲授。 学法:聆听、联想、合作、对比。 【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导入,提高学习兴趣:用歌声回答初中所学知识——中国汉族民歌体裁有哪三种?(山歌、号子、小调) 2.设问:用小调流行于城镇集市、曲调细腻婉转、歌词富有文学性等特点,检验学生的对小调的知识掌握,引出——里巷之曲。 3.欣赏:学生熟悉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秦淮景》,引起学生共鸣,引出插曲《秦淮景》音乐取材于江苏小调《无锡景》,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全曲,设问: 1.歌曲带给你怎样的画面?(学生:江苏风景、撑伞的女人……) 2.用音乐的语汇回答,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如:调式、节奏、旋律、力度……) 3. 学生观察歌谱,说出歌曲的调式:中国民族五声宫调式。 (二)提取歌曲中的4个典型音串(连贯播放),让学生感受:
1.音乐带给学生的画面感(小桥流水,涓涓细流); 2.节奏特点:密集; 3.旋律特点:柔和,级进,起伏不大,音串曲折下行的模进形式; 4.学生感受:教师带领学生轻声并连贯的唱音串(感受演唱音串时的连贯和力度); 5.由力度(mp)引出江苏人语言的特点之一:“轻”声细语。 (三)选取歌曲中最能代表江苏方言特点的歌词,让学生体验、对比: 歌词:细细那,到到么,唱拨拉诸公听。 1.学生依次用普通话、地方(南宁)方言表达歌词意思; 2.学生用江苏方言学念歌词,感受江苏方言——吴侬软语、嗲的另一特点,引出苏州方言:齿前音(发声位置靠前,为南北方言的对比做铺垫)。 (四)学唱歌曲,感受江苏小调的特点—— “细”腻婉转。 1.学唱歌曲第一句,感受“依字行腔”的特点: (1)教师用苏州方言分别念词、范唱(歌曲第一句),让学生说出:方言与旋律的关系(方言语调的走向与旋律中的装饰音),引出——依字行腔,以及用吴侬软语的苏州方言演唱江苏小调的特点——“细”腻婉转。 (2)学生用方言学唱并体会民歌中的“依字行腔”(强调装饰音的唱法),感受用方言演唱江苏小调“细”腻婉转的特点。 2.分组讨论 (1)学生认真聆听教师依次清唱歌曲的2、3、4句,学生分三组讨论,并派代表圈出歌曲中出现装饰音的字; (2)再次聆听、轻声哼唱歌曲第一段(熟悉旋律,检验答案); 3.用方言学唱歌曲 (1)分句教唱(提醒学生注意方言与装饰音的唱法); (2)教师钢琴伴奏,集体完整演唱; (3)跟伴奏音频完整演唱(可小组或个人展示) (五)歌曲结构——结构短“小” 歌曲四个乐句,结构短小,演唱时情绪上无明显变化,用不同歌词反复演唱同样旋律—— “单乐段反复的分节歌”。 (六)歌曲的伴奏乐器——江南丝竹——清新淡“雅” 1.教师提问,是否注意到歌曲的伴奏有哪些乐器? (笛子、扬琴、二胡、琵琶、三弦等。)——江南丝竹乐 2.丝竹类音乐,适合在怎样的环境里听赏?——引出清新淡“雅”。 (七)学生总结江南小调特点——小、轻、细、雅。
三、感受与对比 1.聆听北京小曲儿《探清水河》,说出歌曲的风格; 2.女生演唱《无锡景》,教师及男生演唱《探清水河》,学生对比、小结《无锡景》与《探清水河》这两首南北小调的相同点(旋律相近)和区别(音乐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性格、方言等)。
四、拓展 教师表演广西曲艺——文场《照花台》。江南小调对一些地方小调以及曲艺的影响。
五、总结,下课 1.教师引导学生,从三段音乐的旋律相近、风格不同等特点,引出——“同宗关系”。 2.小调被民间艺人带到各地,受到地域文化影响,派生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引出小调的“传承派生性”。
彩调——《王三打鸟》片段鉴赏教案
授课教师:来宾市象州县二中 杜 娟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 鉴赏内容:自选 彩调《王三打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广西地方戏曲文化的特色与悠久的历史,感受彩调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戏曲文化,热爱民族文化。 2、通过欣赏较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彩调并且体验《王三打鸟》里《四门摘花》和《今天天气好晴朗》片段,初步了解彩调的艺术特点。 3、通过学唱腔、学扇花、并能亲身体验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加深对彩调的了解并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愿意聆听和观看、学习戏曲音乐,并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能用桂柳方言念、学会唱腔,学会简单的扇花、矮步、并能用打击乐跟着教师的二胡伴奏,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演奏、表演种感受彩调的魅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多媒体、钢琴、二胡、双响筒、扇子、手绢。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今天能跟大家一起欣赏戏曲,相信同学们对京剧和黄梅戏等五大戏曲并不陌生,那么你们知道咱们广西的戏曲是什么吗? 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广西流传比较广泛的剧种,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唱一段,看看同学们能听出歌词描述的是什么剧种?它有什么特点? 师唱《唱起彩调迎客来》 师提问1-2同学 学生回答 师:嗬了嗨(衬词)、打锣鼓、穿红袍、画红妆、甩画扇、走戏步,对的,这就是彩调剧的特点。 二、 彩调的由来和历史沿革。 1、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柳州地区农村歌舞,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剧”。(2006年5月20日,彩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深受广西人民的喜爱,被誉为最有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随时随地、田间低头、上山下河都可以唱。比如我们今天将要欣赏的《王三打鸟》。 3、简单介绍《王三打鸟》 (1)播放PPT《四门摘花》片段 (2)彩调的艺术特点:载歌载舞,音乐唱腔分为老旦腔、小生腔、小旦腔,舞蹈包括步伐、转身、亮相、扇花、手花等。 播放PPT显示图片 三、鉴赏《王三打鸟》片段 1.播放《四门摘花》视频 教唱《四门摘花》简谱、歌词(注意唱腔、来呀罗也,哥哥唱guoguo)。 2.教跳舞蹈: 播放PPT展示图片彩调表演三件宝:扇子、手帕、彩带。 教掏手扇、过身扇、十字步、绣球步、磨盘转,表演中扇子还可以将扇子当做扫帚、雨伞、划浆等,真可谓万能道具。 3.同学们分组上台配合表演 4.彩调剧的表演形式除了唱、舞还有念(数板)接下来我们欣赏一个片段。 (1)播放PPT视频 板:(叙述为主,分为快乐版、悲伤板、骂板) 师: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板 生:…………………… (2)教打双响筒、教念一个姑娘来舂米。。。。 注意:用桂柳话念 (3)基本贯串于彩调的“矮步”、“扇花”之中,所以说,“矮步扇花”即是彩调最具特点的表演艺术。彩调的矮步 扇花,在各个行当中都有不同的表现身段。 (4)教男生跳“矮步扇花” (5)部分同学用双响筒伴奏、部分同学表演矮步扇花,剩下的同学念。 5.接下来我们欣赏《王三打鸟》之《今天天气好晴朗》片段。播放PPT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右场为打击乐器(锣、鼓、钹) 播放PPT图片 (1)师:与《四门摘花》有什么不同? 生:................. 师:没有对唱,那我们可不可以通过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创编?改成对唱?加入打击乐、二胡和舞蹈? (2)提示改变歌词,给3分钟进行分组创编,老师拉二胡,学生分组进行舞蹈、打双响筒、唱歌合作完成展示。 四、总结升华。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彩调有什么了解呢? (一)、了解广西地方戏曲文化的特色与悠久的历史,感受彩调的魅力。 (二)、通过欣赏并且体验《王三打鸟》里《四门摘花》和《今天天气好风光》片段了解彩调的艺术特点。 (三)、学会唱腔、扇花、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加深对彩调的了解。 2、大家谈谈自己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下一篇甘群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