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戏韵——中小学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研究

曲中寻戏——唱脸谱(教案)周颖

发表时间:2023-01-11 17:56

此课在“中国教育学会2018年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系列活动暨第八届中小学优秀音乐课展示与交流活动”选拔赛中胜出,获得现场展示资格

曲中寻戏——唱脸谱

执教老师: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  

指导老师:甘 群、唐水军

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   单元《唱脸谱》

教材分析

《唱脸谱》是人音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单元中的一首京歌。

这首歌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不带再现的单二段曲式歌曲的A段是通俗歌曲形式,此乐段的主体部分,由女声用甜美婉转的声音演唱,其中融入了“净行”的“叫口”和“锣鼓经——四击头”以风趣幽默的创作手法,表现出外国人对中国国粹艺术的好奇和赞美。歌曲的B段是分节歌形式,出现了“西皮流水板式”的音调,所不同的是,作者将“流水板式”的 “1/4”发展改变为“4/4拍”。尽管如此,歌曲所设定的每分钟150拍的“快板速度”,加之演唱者对“字”的“劲儿”、“ 气儿”、“ 味儿”的把握,依然留有“流水板”——“有板无眼”的典型特点。在这段中,采用了“净行”的唱腔,以洪亮、宽厚的声音,及“唱脸谱”的形式,把京剧中的人物,简明而鲜活的展现给了听众。前三个乐句均为两小节,保持着结构的完整;第四句黑脸的张飞叫喳喳通过节奏的伸展和使用花脸拖腔,将长度扩充为八小节。使全曲在高潮中完满地结束。整首歌曲,旋律潇洒流畅,激情豪放,唱出了中国人对国粹艺术的赞美之情和拥有这门艺术的骄傲与自豪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学唱和体验《唱脸谱》中,了解国粹京剧和

流行歌曲的巧妙结合,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戏曲音乐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用感受、体验、对比、表现等方式,探究和体验流行歌曲

中京剧元素的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习京剧的唱腔,了解净行的音色特点,能够有韵味的唱好京歌《唱脸谱》。

教学重点探究和体验流行歌曲中京剧元素的表现力。

教学学习京剧的唱腔,了解净行的音色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子锣鼓、脸谱面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寻找曲中的京剧元素)

(一)教师表演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片段,提问:是什么艺术形式?引出京歌。

(二)请学生聆听京歌《唱脸谱》,并思考两个问题:

1. 音乐可分几段?(分两段,按音乐风格划分)

2.寻找歌曲中的京剧元素(脸谱、唱腔、音色、叫口、锣鼓经)

出示课题曲中寻戏——唱脸谱

二、了解曲中的京剧元素

(一)唱腔的来源

1.对比欣赏“二黄”唱段《赵氏孤儿》选段和“西皮”唱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提问:《唱脸谱》的唱腔更贴近哪个唱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2.了解京剧唱腔“西皮”“二黄”的特点。

(二)声音的来源

1.多媒体出示“生、旦、净、丑”的脸谱,请学生寻找音色,并模仿净行“叫口”——“ 哇呀呀……”,了解“净”行人物形象及声音特征。

2了解“哇呀呀”的意思,师生通过模仿动物叫声,寻找“脑后共鸣”的方法,模仿净行叫口“哇呀呀……”

(三)锣鼓经的作用

1.教师用电子锣鼓示范打击“四击头”。

提问:听到哪些打击乐器一同演奏(板鼓、大锣、小锣、铙钹)

2. 介绍京剧伴奏“文场”、“武场”图片。点击课件)

提问:“武场”在京剧表演中起到什么作用?

3. 教师示范“武场”伴奏的亮相“武场”伴奏的亮相,请学生对

比感受。

三、体验曲中的京剧元素:

(一)学生口念锣鼓经,感受锣鼓经“四击头”:

  /   —   /       /     /   O / ……

(二)学习歌曲《唱脸谱》,体验京剧元素

1.跟琴学唱《唱脸谱》。

2.跟节奏念词,强调“过板”念第一个字。

 ……

3.老师用钢琴带学生学唱歌曲。

4.难点学习——最后一个乐句“叫喳喳”;

5.强调净行的咬字与共鸣

6.再次跟教师钢琴伴奏演唱。

四、拓展展示:

(一)简单介绍“京剧脸谱”;

(二)看脸谱——“说”人物;

1.出示歌曲中唱到的五个脸谱,请学生谈谈对人物与脸谱的了解。

2.介绍脸谱的颜色构图与人物性格特征的关系。

(三)看脸谱——“演”人物;

1.课件出示五张人物造型图片,教师简单介绍人物造型动作的含义。

2.请学生模仿或创造其造型,教师总结提升把课堂中“寻找”——“了解”——“体验”过的京剧元素,完整的随伴奏展现出来。

五、小结下课:

在净行特有的笑声——“啊~哈哈哈哈哈哈……”中结束。


分享到: